- 吴琼;
<正>主持人语:随着艺术学学科地位的提升,视觉文化研究和新艺术史方法论的普及,艺术哲学研究开始呈现出与侧重范畴建构和体系架构的传统研究完全不同的一种新气象,那就是艺术史的返回。通过返回艺术史的语境,引入新的问题视角和方法“重写”艺术史的场景,不仅让理论的效用寓于历史之中,更重要的是,可在历史或对象与新视角、新的问题意识的相遇中实施对理论的建构。当然,这一趋势目前在国内才刚刚开始,尚有许多观念和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厘清。
2025年03期 v.48;No.237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吴琼;
1569年,托斯卡纳大公、美第奇家族的弗朗切斯科一世委托艺术家乔尔乔·瓦萨里为其装饰一个私人房间“奇珍屋”,用以展示他所收藏的各种奇珍物品。在宫廷学者的指导下,瓦萨里运用图像为大公的藏品和展示空间标记了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对于这一体系的“语言”构型,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中所讨论的文艺复兴知识型可以为我们的理解提供一种参照。
2025年03期 v.48;No.237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8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刘桂荣;
宋代佚名《人物图》,又名《宋人着色人物图》《临镜自写真图》《羲之写照图》,其独特的图像元素与构成具有强大的视觉引力和丰富的阐释空间,所蕴含的“生生”特质既建构着艺术史,也引发了对生命自我的不断追问。图像的诸种“物”,而“像”,而“境”:“物”由现实存在之实体,到物之“像”,以至“境”,生成了图像的多维共生境象,体现出自我存在的世界场域。此作品图绘的核心人物及其写真像,以及人物与不同物像之间的关系,生成了独特的图像建制,这种建制带有强烈的文士自我旨趣,使不可图而图之的“自我”明朗绽出。作为图像媒介,此作品所承载的艺术记忆生成了自身的艺术史,在明清的图像记忆中彰显了文士的自我记忆以及这种记忆的公共生成性。
2025年03期 v.48;No.237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孙文娟;
现代舞的审美精神贯穿整个20世纪的舞蹈领域和文化生活领域。作为动觉艺术的现代舞,其审美精神是由舞蹈姿势来确立的。从19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现代舞发展脉络来看,德国现代舞领军人物鲁道夫·拉班和玛丽·魏格曼,以及美国现代舞典范人物玛莎·格莱姆对舞蹈姿势的创造与分析作出了巨大贡献。三者皆从身心整体的角度看待舞蹈姿势,其不同在于:拉班通过舞蹈姿势的轨迹形式分析舞动的身体与周围空间的关系,把舞蹈的基本运动形式与可能模式视觉化地表征为正多面体几何模型;魏格曼则更注重表达舞蹈姿势的强度与能量,赋予舞蹈以强大的情感力量;而格莱姆则把赋予舞蹈情感的任务还给观众,揭示出舞蹈姿势的几何形式与人类自我最深处感受的相通。进而,舞蹈可以是一种渗透于人的社会习惯与文化风俗的力量。由此,现代舞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进行情感表达,还在更广泛的文化生活中,作为运动实践成为对现代主体精神贫乏的疗愈方式。
2025年03期 v.48;No.237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