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从重点突破到系统跃升:教育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创新

    高书国;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正式印发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里程碑,确定了未来10年教育强国建设的总体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实践策略。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其核心体现为系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变革和提升。《纲要》整体设计和政策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从“做大”到“做强”的“双维设计”;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双向延伸”;学术强国与技能强国的“双轮驱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双翼拓展”。《纲要》强调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跃升、扎实推进,建成教育强国并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2025年03期 v.48;No.237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7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抗日战争史研究

  • 抗日战争史研究

    张俊峰;

    <正>主持人语:承蒙《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之邀,我们精心策划了本次抗战史研究专题,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八十周年,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专题收录的两篇文章,均展现出新颖的学术视角与翔实的历史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与深刻的思考。董佳、关越的文章,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视角出发,深刻剖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对敌宣传工作的演变。文章指出,

    2025年03期 v.48;No.237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6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中共、共产国际、日共与抗战时期八路军对敌宣传

    董佳;关越;

    对敌宣传作为中共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和国际局势发展息息相关。在全面抗战的不同阶段,国际形势各异,八路军的对敌宣传方法亦不断调整。在全面抗战初期,八路军对敌宣传重在突出优待俘虏、以心换心和阶级友爱方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纠正了宣传中的教条化、公式化问题,更加突出对日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特别是冈野进等日人的到来给八路军对敌宣传带来新变化。及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为之一变,八路军对敌宣传亦进入完善期,中共与日共相互合作并出现“以日宣日”的新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在这一过程中积极通过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式,将共产国际和日共等国际资源为我所用,充分显示出中共在抗日战略上的过人之处。而冈野进等日人反战力量的加入,一定程度帮助中共和八路军解决了对敌宣传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伴随这些日人反战力量的加入及整合,中共也进入更宏阔的世界革命体系,具备了在战后影响乃至与国际力量一起重塑日本国内秩序的政治资源优势。而中共在吸纳这些反战日人后,八路军对敌宣传亦兼具中共对日作战、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促进战后日本民主改造等多重意涵。

    2025年03期 v.48;No.237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顾全大局:山西抗日根据地的煤炭供应问题

    张俊峰;刘慧芳;

    煤炭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战时的煤炭供应更为急迫紧要。抗战爆发后,在日军的资源掠夺和封锁下,以煤炭为主要燃料资源的山西抗日根据地很快陷入供不应求的困境,煤炭资源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根据地军民的关系和持久抗战大局。为了缓解根据地军民燃料供应中的紧张关系并将有限的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根据地政府化零为整,在开源节流的同时带领全体军民发明创造,基本满足了军民的燃料需求,并且军民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更加团结。而根据地政府对战时性燃料供应关系的调度不仅促进了根据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抗日力量的壮大提供了重要保障。

    2025年03期 v.48;No.237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文学/语言学研究_现当代旧体文学研究

  • 现当代旧体文学研究

    曹辛华;

    <正>主持人语:现当代旧体文学,不仅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对象。长期以来,现当代文学学科由于学科定位与学术素养等因素,多注目于由西方文学文体观念形成的新文体及其文学研究,忽略或无视了与之同生共存的旧体文学的发展与影响。而古典文学研究界、近代文学研究界则囿于研究时段的限制,未能将现当代旧体文学考虑在内。按实质论,现当代旧体文学就是中国古典文学文体在现当代的运用与传承。

    2025年03期 v.48;No.237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民国词话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曹辛华;陈必欢;

    民国词话史是断代词话史的空白领域,建构民国词话史是词学批评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而言,民国词话史已具备建构的学术基础,民国词话史的研究体系应由文献学、本体(文本、理论、批评)、过程、时空、创作、文学、文艺、文化、文学史、学术史以及传播等要素组成,民国词话史也当采取文献学研究、历史纵观研究、抽样横剖研究以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研究路径。对民国词话史进行建构,可为民国词话全编奠定基础,也可填补断代词话史撰著的空白,有利于拓展词学批评、词学文献学、近现代词学研究领域,为当代词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思想方法的借鉴。

    2025年03期 v.48;No.237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民国骈文学的建构及其意义

    陈鹏;

    虽然骈文学源远流长,但“骈文学”这个概念却较晚才出现,随着“骈文”概念的广泛认同和使用,及现代学科分类观念的形成,直到晚清民国时期才得以确立。民国骈文学主要表现为文话、骈文选本、文学史、文体专题研究、以指导初学者为主要目的的著作及学术论文等,对骈文文体性质、流变、文学史地位等作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尤其是对骈文“文学性”问题的关注,与晚清以来从西方引入的修辞学发生对接与转换,在骈文的修辞、句法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民国骈文学保持了批评与创作的同步,大都于骈文创作与批评实有会心,避免了泛泛而谈的空洞之论,从而形成了扎实而严谨的学术风范。鉴于民国骈文学的独特价值以及研究的相对滞后,很有必要在钩沉更多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骈文学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2025年03期 v.48;No.237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文学/语言学研究_语言学研究

  • 论“词根语(汉语)语言理论体系”及其建设问题

    杨光荣;

    基于“逻辑空间”建设“词根语(汉语)语言理论体系”是“音义”(词源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逻辑空间是“音义空间”的逻辑化,较之于生理空间、声学空间研究更接近于自然语言的本质与真相。汉语词根语与印欧屈折语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有影响的两大语种与语系,参照印欧屈折语建设汉语词根语语言理论体系,有助于“形式普通语言学”的建设,有助于中国语言学话语体系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有助于中华文明体系的发展壮大。

    2025年03期 v.48;No.237 5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再论会话分析的方法论路径

    于国栋;闫晋玮;

    社会科学领域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在哲学基础、数据类型、研究目标与分析逻辑上的对立长期以来限制了研究的方法论创新。作为一种微观社会学研究方法,会话分析不仅兼具定性研究的深度理解及归纳和定量研究的模式验证的双重特性,而且因此具备了独特的方法论优势。会话分析的语料采集方法兼顾对语境的敏感性和数据的可重复性,会话分析的语料分析方式则同时规避了定性研究主观化理解的陷阱和定量研究语境剥离的弊端,从而保证了研究发现的普遍性和科学性。因此,会话分析所揭示的规范性规律比定性研究的解释性框架更加客观,约束力也超越了定量研究的常规性规律。会话分析独特的方法论路径证明,深度理解及归纳和模式验证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同一研究过程的两个方面。

    2025年03期 v.48;No.237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艺术哲学研究·艺术史情境中的理论建构

  • 艺术史情境中的理论建构

    吴琼;

    <正>主持人语:随着艺术学学科地位的提升,视觉文化研究和新艺术史方法论的普及,艺术哲学研究开始呈现出与侧重范畴建构和体系架构的传统研究完全不同的一种新气象,那就是艺术史的返回。通过返回艺术史的语境,引入新的问题视角和方法“重写”艺术史的场景,不仅让理论的效用寓于历史之中,更重要的是,可在历史或对象与新视角、新的问题意识的相遇中实施对理论的建构。当然,这一趋势目前在国内才刚刚开始,尚有许多观念和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厘清。

    2025年03期 v.48;No.237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弗朗切斯科一世“奇珍屋”的知识炼金术

    吴琼;

    1569年,托斯卡纳大公、美第奇家族的弗朗切斯科一世委托艺术家乔尔乔·瓦萨里为其装饰一个私人房间“奇珍屋”,用以展示他所收藏的各种奇珍物品。在宫廷学者的指导下,瓦萨里运用图像为大公的藏品和展示空间标记了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对于这一体系的“语言”构型,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中所讨论的文艺复兴知识型可以为我们的理解提供一种参照。

    2025年03期 v.48;No.237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8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物境·建制·记忆:图像生成中的“自我”绽出——以宋代佚名《人物图》为核心的图像阐释

    刘桂荣;

    宋代佚名《人物图》,又名《宋人着色人物图》《临镜自写真图》《羲之写照图》,其独特的图像元素与构成具有强大的视觉引力和丰富的阐释空间,所蕴含的“生生”特质既建构着艺术史,也引发了对生命自我的不断追问。图像的诸种“物”,而“像”,而“境”:“物”由现实存在之实体,到物之“像”,以至“境”,生成了图像的多维共生境象,体现出自我存在的世界场域。此作品图绘的核心人物及其写真像,以及人物与不同物像之间的关系,生成了独特的图像建制,这种建制带有强烈的文士自我旨趣,使不可图而图之的“自我”明朗绽出。作为图像媒介,此作品所承载的艺术记忆生成了自身的艺术史,在明清的图像记忆中彰显了文士的自我记忆以及这种记忆的公共生成性。

    2025年03期 v.48;No.237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力、逻辑图像、身体图式:现代舞的舞蹈姿势及其审美精神的确立

    孙文娟;

    现代舞的审美精神贯穿整个20世纪的舞蹈领域和文化生活领域。作为动觉艺术的现代舞,其审美精神是由舞蹈姿势来确立的。从19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现代舞发展脉络来看,德国现代舞领军人物鲁道夫·拉班和玛丽·魏格曼,以及美国现代舞典范人物玛莎·格莱姆对舞蹈姿势的创造与分析作出了巨大贡献。三者皆从身心整体的角度看待舞蹈姿势,其不同在于:拉班通过舞蹈姿势的轨迹形式分析舞动的身体与周围空间的关系,把舞蹈的基本运动形式与可能模式视觉化地表征为正多面体几何模型;魏格曼则更注重表达舞蹈姿势的强度与能量,赋予舞蹈以强大的情感力量;而格莱姆则把赋予舞蹈情感的任务还给观众,揭示出舞蹈姿势的几何形式与人类自我最深处感受的相通。进而,舞蹈可以是一种渗透于人的社会习惯与文化风俗的力量。由此,现代舞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进行情感表达,还在更广泛的文化生活中,作为运动实践成为对现代主体精神贫乏的疗愈方式。

    2025年03期 v.48;No.237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数智治理研究

  • 计算政治学研究及其应用边界——数据偏差、算法模型的可解释性与技术伦理规范

    郭锐;杜莹莹;

    在信息科技革命浪潮下,计算政治学应运而生。基于大数据的计算与推演,计算政治学研究在选举预测、政治言论分析、政策评估等政治现象以及政治行为、政局走向等议题剖析上脱颖而出,却也由此引发学术界对其研究及应用边界的争论。数据偏差、算法模型的可解释性、技术伦理规范共同支撑着计算政治学研究及应用边界,并与计算政治学研究的分析准确性、实证力、运用规范性等直接关联。当前,应推动数据资源与算法模型优化的联动治理,摸索数理计算与技术伦理规范的平衡点,回归政治学理论本位,形成实证研究与政治学理论的双重驱动,由此破解数据质量、算法模型水平及数据资源限制、技术伦理及规范性使用三大问题,避免计算政治学研究工具化的不良倾向。

    2025年03期 v.48;No.237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算法治理逻辑及机制创新

    魏娟玲;

    数智时代,作为核心要素的算法是撬动算力和数据资源整合的关键,算法治理则贯穿并统合了经济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和公共治理领域的新质治理力。就内涵而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算法治理体现在工具维度和对象维度以及二者的整合等方面。在生成逻辑上则表现为技术、结构、利益、价值、风险等要素的多重驱动。在治理机制上,强调透明性与安全性、价值性和利益性、技术性与风险性、探索性与周期性、多主体与多工具的整合。在治理路径上,坚持理念与机制统筹、工具和对象契合、经济和治理协同、环境和能力并重以及制度、技术与价值的耦合等。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兼顾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探究安全视角下的算法边界,实现算法效率与治理安全之间的平衡。

    2025年03期 v.48;No.237 11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中国公益广告的专业化:历程、障碍与进路

    初广志;

    广告属性是公益广告的立身之本与合法性基础,是公益广告区别于其他公益性传播形式的核心特质。在中国广告业的专业化进程中,公益广告明显滞后,历史积淀的问题没有解决,又面临着“去专业化”的挑战。只有坚持专业属性,平衡导向性和专业性,规范专业流程,提升专业素养,才能克服身份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年03期 v.48;No.237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意动理论框架下智能体在计算广告中的内容创新模式

    段淳林;陆昊琪;

    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广告从程序化计算广告、算法推荐计算广告迈向如今人机协同的认知计算广告新纪元。当前智能体已具备与人类相近的认知与行为能力,依托丰富的知识库资源,智能体成为计算广告内容创新的主体,正逐步从单纯的信息处理者的角色,向内容共创者的新身份迈进。文章根据人类思维创新的“认知—情感—意动”模型,推演出智能体可通过认知、社交和行为进行计算广告的内容创新,从而实现广告生产效率和内容质量的提升。展望未来,随着垂直知识库的构建和多模态感知技术的发展,智能体有望推动整个计算广告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2025年03期 v.48;No.237 13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经济学研究

  • 中国城市碳减排能力的时空差异与动态演变研究

    叶蜀君;郝雯雯;

    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1—2020年全国244个城市的碳减排能力,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等模型对城市碳减排能力的区域差异、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城市碳减排能力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大致经历了平稳增长期、起伏期和波动调整期三个阶段,展现出华北、华东、东北和华南领先,华中、西南和西北落后的分布格局;总体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明显大于区域内差异,其中华北和华东地区差异呈显著扩大态势,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差异显著缩小;空间核密度估计表明全国及多数区域碳减排能力多级分化明显,且均存在同一区域内部分城市碳减排能力显著高于同一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现象。

    2025年03期 v.48;No.237 14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9K]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环境规制对增加值贸易网络的影响研究——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朴英爱;李天琦;

    基于亚洲开发银行数据库(ADB)构建增加值国际贸易网络,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一国在国际贸易网络中地位变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显著促进了一国的点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提升,抑制了中介中心度的提升,这一结论通过更换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处理异常值、内生性检验之后依旧稳健。机制检验表明该影响主要通过“创新激励效应”和“成本效应”两个作用渠道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发展中国家的点度中心度的促进作用大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接近中心度的促进作用小于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中介中心度的抑制作用大于发展中国家。从行业角度来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点度中心度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服务业,对农业存在抑制作用但不显著;对服务业接近中心度的促进显著,而对制造业和农业存在促进作用但不显著;对服务业的中介中心度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是制造业,最小的是农业。

    2025年03期 v.48;No.237 15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转载排名第23位

    <正>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社科转载信息检索中心统计数据,《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文2024年被各重要报刊转载38篇次。其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篇次;《中国社会科学文摘》6篇次;《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8篇次;《北京大学学报》(学报概览)2篇次;《教育科学文摘》1篇次;《社会科学报》1篇次。整体排名在南京大学CSSCI综合性高校学报分类期刊中位列第23位,在北京大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分类期刊中位列第53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AMI高校综合性学报分类期刊中位列第24位。

    2025年03期 v.48;No.23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矿工肖像

    武贵文;

    <正>~~

    2025年03期 v.48;No.237 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