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形式与发展路径

    焦佩锋;

    从学理上看,有文化并不等于有文化主体性。文化是一种事实判断,文化主体性是一种功能和价值判断。在内涵上,文化主体性具有历史生成性、相对独立性、价值引领性;在形式上,文化主体性表现为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辐射力。历史地看,只有符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发展的文化才有文化主体性,因而,文化主体性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文化的先进性。当前,我们必须以礼敬包容的心态,在平视平等中彰显文化主体性;以开放发展的姿态,在交流互鉴中彰显文化主体性;以返本开新的状态,在“两个结合”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2025年04期 v.48;No.23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董彪;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理论,也是实践的、不断开放发展的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典范。这包括: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历史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观,以及“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聚焦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力量、内在要求、重要动力和方法论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的基本国情、时代要求、文化传统相结合,在世界的东方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开放性特质,肩负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2025年04期 v.48;No.238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5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出土文献与古史新证

  • 出土文献与古史新证

    彭华;

    <正>主持人语: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连续性”是人类文明史中的独特现象,也是中华文明开卷可知的直观特性。

    2025年04期 v.48;No.23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清华简“者(都)鲁”试解——兼及《尚书·虞夏书》与清华简《厚父》的成书年代

    彭华;

    清华简《厚父》的“者鲁天子”和《四告》的“者鲁天尹”“者鲁大神”“者鲁大宗”,均当在“者”字后断句,读作“者,鲁天子”“者,鲁天尹”“者,鲁大神”“者,鲁大宗”。“者”是表示赞美的叹词,可读为“都”,与《尚书·虞夏书》诸篇的“都”同义,可译作“呜呼”。“鲁”本系形容词,可活用作名词,有“美”“善”义;又可活用作动词,有“赞美”“称美”“对扬”义。清华简《厚父》的“鲁天子”属于缩略语,与金文“对扬天子不(丕)显鲁休令(命)”、《尚书》“对扬天子之休命”同义。《史记·周本纪》“鲁天子之命”、《史记·鲁周公世家》“嘉天子命”,与清华简《厚父》“鲁天子”同义。《尚书·虞夏书》诸篇与清华简《厚父》的素材渊源久远,可以追溯至夏朝。

    2025年04期 v.48;No.238 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金文中的军功资料与西周的“尚贤”问题

    宁镇疆;

    “贤”字训“多”,可泛指各种能力上的胜出、超过。金文资料中,有不少标以“多”的军功,说明西周军功亦尚“多”,因此西周也是“尚贤”的,亦证明《周礼》“战功曰多”之记载信而有据。军功需要“比”“数”而见其“多”,这可以解释金文军功斩获每每锱铢必较到几人、几夫者;军功又必须落实到个人,这又可解释金文资料中对军功归属的区分标识。周人之崇尚军功可以王侯之亲征为代表,周人尚军功本质上与秦人并无二致,这显示周秦间也有一贯的东西,并非只有“变”。尚军功就必然导致“尚贤”,而周礼又宣扬礼让,这是西周的制度性矛盾。明确西周即存在“尚贤”的事实,对于先秦史、学术史、思想史甚至古书年代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48;No.238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三楚先”与楚国的古史系统转化研究

    李锐;

    在近些年出土的战国楚简中,有一些涉及楚国古史的材料引发了学者们的很多讨论,并集中于“三楚先”中的穴熊与鬻熊之别问题。过去在对青铜器邾公■钟的考释中,也涉及“三楚先”中祝融与陆终的问题,且有不同意见,多取一说而排斥另一说,或认为二者为一。其实,从研究视角上,还存在二者是演变而成的关系一说。从穴熊到鬻熊是因为形势变化而人为地转变古史系统的结果,祝融与陆终是以陆融为中介转变的结果,这说明古史系统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同时期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有微调与改动、选择与舍弃。这一独特视角对早期古史系统的研究很有帮助。

    2025年04期 v.48;No.238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全球视域下的中国国际传播研究

  • 全球视域下的中国国际传播研究

    任孟山;

    <正>主持人语:当今世界国际舆论场域激烈交锋,国际传播格局深度重塑,我国如何扭转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局势,突破结构性困境,进而构建国际传播新范式并掌握话语权,已成为传播学研究亟须回应的核心命题。本专题自问题意识开始,从具体议题着手,聚焦环境传播、科技传播、健康传播三大领域,从话语体系、认知图谱、叙事逻辑,分别探讨中国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与传播效能。专题汇集的三篇论文,或论述环境话语的系统性建构,或讨论科技传播的技术认知评价,或围绕健康议题的共通性叙事,共同为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国际传播挑战提供理论支持与战略思考。

    2025年04期 v.48;No.238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中国环境话语的历史演进与国际传播——以中国代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发言为考察对象(1995—2023)

    任孟山;盛子晴;

    生态环境危机与挑战已成为人类亟须应对的全球性难题。在此背景下,作为较早参与应对环境问题谈判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的环境话语建构呈现如下特点:立足国家气候治理顶层战略,同时有机融合国内气候认知与实践经验,形成自主气候行动、资金与技术、南北环境责任三维度叙述框架,为全球气候治理博弈提供系统性的中国话语和中国方案。当前,面对世界大变局下复杂的国际语境,中国仍需强化环境话语的国际传播,以中国绿色治理方案为依托,扩大参与主体,构建多元化的传播合作网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从“零和博弈”向“增量合作”范式转型。

    2025年04期 v.48;No.238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跨越鸿沟:全球公众AI评价区域国别差异与中国科技国际传播战略

    张迪;张玉涵;朱格;

    在当前国际格局深刻变革、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科技创新与国际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研究以人工智能(AI)为切入点,构建“技术伦理-技术效能-技术影响”三维评价框架,通过对18个国家7200位受访者的调查数据分析,揭示全球公众AI认知的差异化格局。研究发现:全球民众普遍认可美国在AI领域的主导地位(60.31%),中国作为唯一具有实质性挑战能力的竞争者位居第二(15%);AI评价呈现显著的“南北差异”,发展中国家对AI持更为积极的态度,而发达国家则表现谨慎;技术影响评价普遍低于其他维度,反映了全球对AI长远社会效应的认知保守。基于这些发现,提出构建“责任技术”叙事体系、实施差异化精准传播策略、建设“技术普惠”发展中国家合作网络等对策建议,可以促进中国科技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增强全球话语权,优化国家形象塑造,为应对新形势下国际传播挑战提供实证支持与战略思考。

    2025年04期 v.48;No.238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健康叙事与国际传播效能:构建全球话语体系的路径探索

    陈娟;练凌东;

    中国的国际传播效能长期面临西方话语霸权垄断与中国“实力强而声量弱”的结构性矛盾。健康议题凭借其全球风险共担、文化价值互补与治理体系互依的“三重共通性”,超越意识形态壁垒,成为突破西方二元对立叙事框架的战略突破口。以“共通性”和“技术应用扩散”为理论支点,以健康治理场景为健康叙事的核心路径,探索构建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新范式。中国在青蒿素应用、数字医疗技术推广等实践中,通过技术扩散与场景化叙事,将本土健康治理经验转化为全球公共知识,生成“技术赋能—场景治理—话语生成”的叙事逻辑。中国需从“加入—构建—引领”三个阶段来推动健康治理场景的深度拓展,既要在国际主流健康叙事框架内强化技术应用与模式输出,也要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治理模式,并通过理论化提炼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提升中国在全球健康治理中的话语权和传播效能。这种基于共通场景的传播路径,不仅为突破西方话语霸权提供了新思路,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地开辟了具象化通道,实现了硬实力与软话语的协同共振。

    2025年04期 v.48;No.238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教育学研究

  • 解析“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刘庆昌;

    把“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为一个意义整体,通过理论解析即可以获得“中国教育学”“自主”“教育学知识体系”“建构”等四个要素。若能在阐明每一要素内涵的基础上再行综合,便可获得关于这一意义整体的、彻底且完整的理解。首先须知“中国教育学”不应是“在中国”的外国教育学,也不应是“中国教育”之学,其实质是“中国化”的教育学。进而言之,“中国教育学”应内含中国价值和中国思维,并具有为中国教育实践服务的立场。其次须知“教育学知识体系”有自己的个性。简而言之,教育学里虽然有知识,但它的实质性内容并非知识,因而“教育学知识体系”应是一个关于教育和服务于教育的思想体系。关于“自主”和“建构”,它们虽属于超越学科的议题,但在教育学知识体系建构中还需要结合学科的历史和现实作具体的理解。

    2025年04期 v.48;No.238 7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面向整体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建构初探

    程亮;

    基础教育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尽管在学术建制上获得了确认,但还需要在对象观、问题域、方法论上进行必要的澄清和辩护。在对象观上,基础教育学以作为整体的“基础教育”为对象,统摄和融合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等;在问题域上,基础教育学聚焦在如何为个体、社会或国家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关涉基础教育的机会分配、目标体系、课程发展、育人方式、学段贯通、普职融通、协同治理等问题;在方法论上,基础教育学由基础教育的中国性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由基础教育的多重性而要求“基础学科”的知识资源,由基础教育的系统性而强调“复杂理论”的范式,由基础教育的领域性而容纳“实用主义”的取径。

    2025年04期 v.48;No.238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文艺理论研究

  • “痛苦”问题: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美学投射

    朱立元;陈俊早;

    “痛苦”在黑格尔哲学中既是自我意识主体的“缺乏”与分裂性力量,也是其自身维持与统一性力量,二者呈现辩证关系。在艺术领域,“痛苦”是必然内容与主题,艺术通过有意识地表达痛苦以实现超越。黑格尔认为“痛苦”的本质在于统一性与分裂性力量的辩证关系,并借助“真无限”概念阐释了痛苦的超越路径。对比古典型艺术与浪漫型艺术在表达与超越痛苦方面的差异,指出浪漫型艺术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承认痛苦,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超越。

    2025年04期 v.48;No.238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最好的可能世界:莱布尼茨关于“世界”的美学思想

    张瑜;

    关于“世界”的审美观念和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世界是美的”这一观点,它源于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美学,莱布尼茨在他的可能世界理论中对这一命题作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提出“现实世界是最好和最美的可能世界”,并赋予这一命题背后真善美统一的原则和理论基础,对18世纪的西方启蒙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虽然经过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理性主义美学彻底衰弱,但是坚持真善美统一的关于“世界”的审美思想和观念仍然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美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并对当今的美学困境提供了一种反思和启示,有利于人们重新认知和思考关于“世界”的审美观念及美学的发展与追求。从美学史角度探讨莱布尼茨关于“世界”的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及理论贡献,揭示这一容易被遮蔽和忽视的美学命题。

    2025年04期 v.48;No.238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关系·世情·虚实相生——论贾平凹小说表述城市的路径与方式

    江腊生;

    贾平凹的城市书写既体现了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态,又有意识地融入古典美学的叙事特征。作家立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城市丛林中的经济关系和权力关系、知识分子与现代城市的关系等,分析和思考城市的现实状态与未来发展。然而,小说在忙于表现诸多关系的紧张与冲突中,缺乏对城市文化本体的把握,没有真正将人与城契合起来。小说汲取中国古典小说的世情传统表现城市的气质,但没有真正深刻把握城市人的精神心理,理解当下城市的文化品位。小说文本通过《清明上河图》式的空间化模式实写城市生活,又融入一些神秘意象加以虚化,但无法真正表现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从整体上看,贾平凹小说故事讲述的冲动压倒了展现城市世情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叙事的节奏,也消解了作为世情叙事的韵味。因此,考察贾平凹城市书写的路径和方式,分析其创作中的一些不足,对于把脉中国城市文学的未来走向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2025年04期 v.48;No.238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故事”的情感伦理与存在主义启示——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一日三秋》合论

    徐刚;

    在《一句顶一万句》和《一日三秋》两部长篇小说中,刘震云重新回到“故事”,在“去政治化”与“去历史化”的极限之处,直指抽象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境遇,由此讲述小说的情感伦理与存在主义哲学。小说不仅竭力捕捉最朴素的情感议题,通过亲情的残忍、友情的脆弱和爱情的虚妄,呈现出日常人伦情感的残酷真相,也由此展现了个体的存在主义绝境,透彻剖析了孤独与烦闷的社会议题。而“成长”与作为“笑话”的人生,则意味着面对生活的绝境,个体究竟应该如何自处。把自己活成一个“笑话”,这固然是人生的悲哀之处,却是我们抵御人生困厄的有力武器,这也是刘震云小说关于存在主义的终极启示。

    2025年04期 v.48;No.238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经济学研究

  • 近代华资银行纸币的发行制度与信用建设——以20世纪20年代交通银行为中心的考察

    马国英;王少煜;

    近代华资银行发行制度于20世纪20年代确立和完善,作为国家银行的交通银行其发行制度具有较强的代表性。1921年发生的中行、交行挤兑风潮,表明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随着北洋政府的国家信用破产而丧失信用。危机过后,交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走市场化道路,整顿银行业务;在发行业务上坚持发行独立和分区发行,积极充实现金准备,进行准备公开,并利用同业领券推广发行。这些举措有效地重建了交行纸币的信用,可以作为华资银行发行制度的范本。这一时期华资银行纸币信用的恢复和巩固,背后是国家信用的消退和金融信用的强化。在政府无力建设中央银行集中发行的背景下,由银行竞争发行纸币,以金融信用弥补国家信用,是一种次优的选择。

    2025年04期 v.48;No.238 12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清代山西的牙行、牙税、商税与区域经济专业化——以大同、应县、寿阳、石楼等县为中心

    石涛;陈心颖;

    区域经济专业化是研究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维度,当前经济史学界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多对区域内部农业、手工业、商业分别研究,止步于笼统概括,缺少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定性分析。基于清代山西财政档案中牙税数据与商税、房田契税、匠价银等多元赋税记录的互证,可建构县域经济地理图谱与区域专业化路径,其中部分手工业生产区已实现原料生产与加工的空间分工。在清廷定额税制制约背景下,生产难以形成技术突破,呈现区域不平衡发展和低水平专业化特征。

    2025年04期 v.48;No.238 14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2025学术成果介绍

    <正>《殷土芒芒:先商文化人群的生业及迁移活动研究》是侯亮亮教授自2008年以来持续研究先商文化与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形成的考古学著作,2022年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为基础,结合多学科证据链,聚焦豫北冀南先商文化核心区关键遗址,系统探讨先商时期先民的生业经济和迁移活动,为先商社会复杂化进程、商族渊源等文明探源核心命题探索了基于古代人群生物证据的微观解读路径,为科技考古视角下的先商文明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025年04期 v.48;No.23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列阵——纪念八路军开辟山西抗日根据地

    张桐源;

    <正>~~

    2025年04期 v.48;No.238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